這句話意思是越人以為他們在欺騙自己,就沒有理會。出自《終不知車》,選自[明]方孝孺(1357-1402),《遜志齋集》。
越無車,有游者得車于晉楚之郊,輻朽而輪敗,輥折而轅毀,無所可用。然以其鄉(xiāng)之未嘗有也,舟載以歸而夸諸人。觀者聞其夸而信之,以為車固若是,效而為之者相屬。他日,晉楚之人見而笑其拙,越人以為紿己,不顧。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車御之。車壞,大敗,終不知其車也。學者之患亦然。
《終不知車》翻譯越國沒有車,有個游玩的越人在晉國與楚國的野外得到一輛車,車的軸條腐朽了并且車輪壞了,車的輥軸折斷了并且車轅破壞了,沒有可以使用的地方了。不過越人的家鄉(xiāng)沒有車,于是用船載回家并向眾人炫耀。欣賞的人都夸耀他而且都相信了那個越人的話,以為車本來就是這樣的,摹仿的人很多很多。一段時間后,晉國和楚國的人來到越國看到了他們的車都笑他們笨拙,越人以為他們在欺騙自己,就沒有理會。等到敵兵進攻他們的國家時,越兵率領(lǐng)破車去抵御敵人。結(jié)果車子壞了,大敗給敵軍,但最終還是不知道什么是車。
《遜志齋集》簡介方孝孺把圣賢作為表率,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熱衷于學道修德,期許著有朝一日能恢復周禮?!哆d志齋集》卷一《幼儀雜箴》二十首的序開門見山指出:“道元于事,無乎不在古之人?!庇捎凇昂笫澜虩o其法,學失其本”致使“這者汩于名勢之慕、利祿這誘,內(nèi)無所養(yǎng),外無所約,而人之成德者難矣。”于是,《遜志齋集》的內(nèi)容就是說的如何修養(yǎng)心性,成為“明王道”的道德君子。
方孝孺認為學道之初要“養(yǎng)其心志,約其形體”,這可以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加以修煉。因此《幼儀雜箴》列舉了坐、立、行、寢、揖、拜、食、飲、言、動、笑、喜、怒、憂、好、惡、取、與、誦、書二十項與人日常生活緊密相關(guān)的“當勉之目”為箴,“揭于左右”,其目的是“近而至乎遠”,使修道者由“克己”達到“忘己”,使“其心虛明廣大,與乾坤同體”,從而“參配乾坤”,幾達“圣人之象”。
感謝閱讀,以上就是越人以為紿己不顧翻譯及原文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希翼為大家整理的這篇越人以為紿己不顧翻譯及原文內(nèi)容能夠解決你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