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放榜之后,一批大學新生將要開啟新的生活之旅。年輕的小伙伴們對大學校園該有怎樣的憧憬?如何讓大學生活避免淪為“后中學生”時代?
聽聽大學里的學者怎么說。他們認為大學的功能不僅僅是利用幾年時間學到一些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徹底進入成人社會之前,有一個安靜的緩沖時期,大學是進入成人社會前一段最不功利,又最無拘束的時光,年輕人應該利用這段美好時光讓精神更加富足,讓心性更加沉靜、美好——
只為成為某個領域專家也許是大學四年的一種失敗
曾經花很長時間來決定是否為學生寫一本書,起因是在任教的30多年中,無數(shù)次與學生交流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如何度過大學四年,沒有一個清晰的感受。而每年高考后填報志愿時,也總是會遭到大量的詢問:究竟哪個專業(yè)熱門,哪個專業(yè)容易找工作?
記得早在2000年11月我就為學生開設過一場講座,題目就是“大學生活設計”。那是一場超過1600人的講座,體育館被擠得滿滿的,很多同學之后告訴我,他們因為這場講座有了很多改變,我聽了非常開心,這是最大的激勵。但是經過了十多年的時間,依然需要和不同的學生談論這個話題:“如何度過大學生活,才能為將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其實是一件需要用心來規(guī)劃的事情。
讀大學不是為找個好工作,而是為自己的一生負責
其實大學生活的起點不是新生入學的時候,而是在填報志愿的時候。
現(xiàn)在很多學生在填報志愿的時候首先想的是,學什么專業(yè)四年后更容易找到工作。一方面學校在專業(yè)設置和課程安排上比較追逐時尚,更加現(xiàn)實;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期間也一樣追逐時尚,務實、功利。很多學生到大三時,已經開始圍繞著找工作去安排學習時間。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學生上課請假,理由是要去實習單位面試。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的確與社會的就業(yè)壓力有關,但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很難沉淀出很好的心性,以及獲得長遠的發(fā)展。
大學學習什么真的不需要為畢業(yè)后從事什么工作做太多的考量!
讀大學應該是為你的一生負責,而不是為你四年后找工作負責;是為你能夠長久地發(fā)展負責,而不是為你一時的崗位負責。
如果在選擇大學與專業(yè)時就和未來的職業(yè)掛得太緊,扼殺了自己對于自然界、對于社會、對于科學研究的興趣,那么大學學習實在是一件痛苦而無趣的事情。沒有興趣是沒有學習動力的,而且也不能夠全面自由地發(fā)展,完全職業(yè)束縛,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非常令人擔心。
一所好的綜合性大學往往會認為,如果學生畢業(yè)時變成物理、電腦、化學或者是任何領域的專家,那是一種失敗,因為四年大學教育不是培養(yǎng)專家,不是讓學生在某一個領域投入那么深,而忽略掉其他廣泛的做人、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機會。
耶魯大學有一門大課,叫做“大策略”,由兩個研究世界史最出色的教授輪流講,這是持續(xù)一年的課程,是一種非常綜合性的訓練,講到孫子兵法、管子經濟、古希臘策略等等。如何為學生長遠發(fā)展做出努力,這才是教育應有的功能。
最近20年工商管理教育非常熱門,我常常會遇到其他專業(yè)的學生跑來和我探討專業(yè)學習的問題,一般會有兩類問題:一類是不喜歡現(xiàn)在的專業(yè),因為學了沒有什么用,將來找不到工作;一類是喜歡工商管理專業(yè),問問有否辦法轉到管理類專業(yè)上來,而喜歡的原因也是管理類專業(yè)好找工作。
兩類問題歸結為一個原因,就是管理類專業(yè)好找工作。所以每每遇到帶著上述兩類問題來找我的學生,我都會很認真地與他們交流,希望他們能夠糾正自己對于專業(yè)的認識。
我想這一點對于準備踏入大學校門的同學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選一個基于你個人興趣、長遠發(fā)展的學校和專業(yè),不要過早地用社會的功利一面來做決定。
心性成長更重于專業(yè)知識學習
學生來到大學,除了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之外,更應該獲得心性上的成長。
四年大學,不長的時光。在這段時間,你可以給自己任何嘗試和鍛造,給自己任何設計與安排,每一個學年,每一個學期,每一個學段,甚至每一天、每一刻。正是這些不同的嘗試與鍛造、設計與安排,你會成為一個非常不同的人,同樣也就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和個人的品性。
如果這段時光中,融入的是書卷、思考、審視和理想的強化,借助于課堂、書本以及分享,學識的精進會擴展人的心胸和視野,到四年結束時,這一切都成為你的個性特征,是屬于你的神韻。
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教育,在這一過程中,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就業(yè)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但倘若學生只懂得就業(yè)的技能,而不能擁有完整的心性,不懂如何面對變化與挫折,不懂如何與其他人相處和擁有團隊精神的話,即便解決了技能的問題,也解決不了學生們人生長期發(fā)展的問題。
觀察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所擁有的是不局限于專業(yè)的能力,擁有的是去做事情的能力;他們所擁有的并不局限于專業(yè)知識,而是擁有與人合作、尋找成長的知識;他們所擁有的并不局限于技術,而是擁有了理解人性與激發(fā)能量的熱情;他們所擁有的并不局限于對于自己的自信,而是擁有對于自己與他人、與社會所達成的自信。這些都不是單純的知識與技能,更需要的是綜合發(fā)展的素質。
所以不要太過急功近利,更不要在意充滿誘惑的機會、其他人的所得。作為學生,應該回歸到本心,安靜下來好好讀書、思考,培育屬于自己的書卷之氣,讓知識提升你的胸懷和想象,讓心性得到成長。如果能夠借助這一段時光,儲備足夠的想象與知識,擁有明確的判斷,讓自己可以按照心的判斷前行,人也就有了心靈的歸屬。
所以,對于那些告訴我不喜歡現(xiàn)在學習的專業(yè)、喜歡管理學領域的學生,我會很清晰地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現(xiàn)在的專業(yè),我也不會選擇接受你選擇我所在的領域,因為你已經在一個專業(yè)領域里,我們需要探討的不再是是否喜歡這個專業(yè)的問題,而是探討如何接受挑戰(zhàn)并把專業(yè)學好的問題。能夠面對事實,接受挑戰(zhàn),并取得成效,在我看來是心性成長的一部分。
始終追求卓越才能成就夢想
事實上,我們未必能在大學畢業(yè)時,就確定一生的職業(yè)選擇,每一次職業(yè)選擇和發(fā)展都會有多種因素綜合發(fā)揮作用。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個永遠追求卓越的人,在任何職業(yè)階段、任何領域,都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有所貢獻,也都可以成為有所作為的人。所以我認為對學生來說,不管到社會上從事什么工作,都能追求卓越,做到最好,這樣終能成就夢想。
我是一名大學教師,同時又在農牧行業(yè)工作,大學時學無線電技術專業(yè),畢業(yè)后卻去社會科學系任教,之后轉到工商管理學院任教,然后到企業(yè)兼職任董事長和首席執(zhí)行官。從我自己職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來看,一個人會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yè)或者行業(yè),只要你做好足夠的準備。
在農牧行業(yè)里我認識一位董事長,他是北大畢業(yè),但是現(xiàn)在賣豬肉,非常成功。當人們探究他為什么賣豬肉可以賣好,結論是因為他是北大畢業(yè)。其實,無論在任何行業(yè),這也許就是你和其他人的區(qū)別。
現(xiàn)在社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舞臺,讀大學是極其幸運的,你能否選擇合適的地方發(fā)揮自己的才華,有沒有做好準備去擁有屬于你的機會?希望學生在讀大學期間,學會理解專業(yè)學習的價值,好好地發(fā)展自己的心性,這樣才可讓自己擁有長遠發(fā)展的基礎。
真正的教育也許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yè)。這才是教育,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準。
(作者為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國家發(fā)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
修補“世界觀拼圖”破解“錢學森之問”
在社會分工如此細化的今天,大學給人的第一印象仿佛是學會一種專門的職業(yè)知識或技能的地方。但對個人而言,獲得知識和技能雖然也很重要,但是知識和技能具有顯性的中短期效用(尤其是在知識更新速度如此快速的今天),而世界觀拼圖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視界或認知格局的大小,而且一旦形成就具有長期的穩(wěn)定性。
因此,大學四年其實就是讓人利用這個“閑暇”、安靜的時光修補自己的世界觀拼圖。這是讀大學至為重要的長遠目的之所在。
世界觀拼圖對于一個人的未來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
在回答上述問題前,需要對世界觀的結構做些簡單的分解,筆者認為世界觀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真理之維,解決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倫理之維,解決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審美之維,解決人與自我的關系問題。這三個要素交集的外延構成了一個人的認知視界(或格局),仿佛一個包含三要素的圓的面積,人們通過視界、格局來處理日常生活中所接收到的各類信息,并做出相應決策與行為。
對個人來說,世界觀的差異會造成什么不同結果呢?根據(jù)科學哲學的經典命題——觀察滲透理論不難發(fā)現(xiàn),世界觀的差異通常會帶來三種結果:
第一種情況:如果世界觀結構極度不完善,即拼圖面積萎縮,那么個體將無法形成有效的認知格局,他看待世界是零碎的、片面的;
第二種情況:如果個體擁有的世界觀是落后的、封閉的,即拼圖構成的圓面積比較小(即認知視界較小),那么個體看到的世界也是狹窄的、退化的;
第三種情況:如果個體擁有的世界觀是進步的、開放的,即由拼圖構成的圓面積較大,那么個體的認知格局就較大,從而能看到全新的世界,也能發(fā)現(xiàn)更多的新問題。通過上述分類,我們大體可以知道,對于個人的長遠發(fā)展來講,世界觀拼圖構成的圓面積越大越好。
縱觀人類思想史,可以清晰發(fā)現(xiàn),以亞里士多德理論為基礎形成的世界觀拼圖的面積S1小于以牛頓理論為基礎形成的世界觀拼圖的面積S2,而S2小于以愛因斯坦相對論等成果為基礎所形成的世界觀拼圖的面積S3。
根據(jù)三個不同認知格局的大小,我們又可以發(fā)現(xiàn):從歷時性角度來看,宏觀層面擁有世界觀拼圖面積越大的時代、國家,社會文明程度、科技發(fā)展與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都呈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勢,反之亦然。從共時性角度來看,對于個體而言,擁有世界觀拼圖面積的差異,直接決定了個人未來取得成就的差異,從這個意義上說,認知格局的差異決定了個體發(fā)展的差異。這個結論也間接回答了“錢學森之問”,即為什么我們的教育培養(yǎng)不出大師級人才的深層原因之所在。
對世界認知格局的大小影響了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
一個人從小學,甚至從出生開始到中學畢業(yè),在這個漫長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在構造與完善個體的世界觀拼圖,由于教育體制以及個人偏好等方面的原因,我們最初的世界觀拼圖可說是有缺失的。
我們的教育長期鼓勵與重視數(shù)理化等學科(真理之維的內容),導致中國學生在這個維度上的表現(xiàn)不輸給世界上任何國家,但是在倫理和審美的維度,我們的教育顯得相對落后,這兩個維度的薄弱,導致中國學生有時認知格局比較狹窄,即圓的面積較小,這會嚴重影響中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與發(fā)展的后勁不足。
任何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的培養(yǎng)都與獲得事實的多寡有關,按照美國哲學家理查德·德威特的觀點,事實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實證事實與哲學/概念事實。來自經驗的事實大多是實證事實,而這部分事實大多是源于生活經驗,數(shù)量較少,質量也不高,尤其是新穎事實的出現(xiàn)極為稀缺,這就導致實證事實的積攢速度很慢與認知價值較低;相反,來自于世界觀拼圖的哲學/概念事實則嚴重依賴于認知格局的大小,如果拼圖面積較大,則能產生較多的新穎事實,反之則很少。
由于我們的人口眾多,即便按照相同的發(fā)現(xiàn)概率,能夠獲得相對比較豐富的實證事實,這是人口紅利在農業(yè)時代的知識生產層面的體現(xiàn),但是,這種狀態(tài)下的知識獲得途徑比較低效。
隨著16世紀近代科學的興起,歐洲國家和我國的“知識生產效率競賽”開始。中國開始落后,這也就是科學史學界所謂的“李約瑟之謎”形成的深層原因所在。因此,宏觀層面所形成的認知格局大小,影響了整個國家的發(fā)展水平以及社會的文明程度;在微觀層面認知格局小,則影響了個體的創(chuàng)造力與看待世界的方式。
總之,對個體而言,認知的格局越大,世界觀拼圖結構越合理、面積越大,對個體的發(fā)展越有利。
利用好大學這段較少功利的“閑暇”時光
大學是一個人走向成人世界的最后一個驛站,在這個相對封閉的世界里,你可以在這段相對沒有功利的“閑暇”時光里,盡量豐富與完善自己的世界觀拼圖,并使之成為一種進步的、開放的認知格局,并盡全力使之結構合理、面積最大化,這就是大學給每個進入其中的人提供的一種機會。
按照英國歷史學家邁克爾·奧克肖特的說法:甚至對那些要把自己以后的生命花在這種或那種實用職業(yè)的人來說,在他們生命的這段時間中,把四年中的三年用于熟悉人類理解和解釋的偉大事業(yè)中的某一種,而不是學習某種職業(yè)技能,也是一件好事情。通俗來說:在大學里,最大限度上完善你的世界觀拼圖。奧克肖特為此曾感慨地說:大學是一個你教育自己和相互教育的場所,這就是你們在這里要做的事情。生活就是目的,這種神奇的,完全屬于閑暇的生活,你絕對不會再次得到這種生活的機會了。我喜歡把這種日子稱為:一個人一生中曾擁有過的在光亮中生活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