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的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50,000倍,比位于大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百萬質量或數(shù)十億太陽質量)小,但大于由大質量星系形成的恒星質量黑洞。一顆巨大恒星的坍塌。
這些所謂的中等質量黑洞(IMBH)是黑洞發(fā)展中一個長期尋求的“缺失環(huán)節(jié)”。盡管還有其他一些IMBH候選者,但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新發(fā)現(xiàn)是迄今為止宇宙中黑洞的最有力證據(jù)。
它利用了兩個X射線天文臺的強大力量以及NASA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敏銳視野,才將這顆宇宙野獸定下來。
“中間質量的黑洞非常難以捉摸,因此至關重要的是仔細考慮并排除每個候選人的替代解釋。這就是哈勃讓我們?yōu)楹蜻x人所做的事情,”新大學的林大成說。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漢普郡。結果發(fā)表在2020年3月31日的《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上。
Lin和他的團隊使用哈勃望遠鏡追蹤了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ESA(歐洲航天局)X射線多鏡任務(XMM-Newton)的線索。2006年,這些衛(wèi)星探測到了強大的X射線耀斑,但無法確定它是起源于我們銀河系的內部還是外部。研究人員將其歸因于一顆恒星過于靠近引力強大的緊湊物體(如黑洞)而被撕裂。
出乎意料的是,名為3XMM J215022.4?055108的X射線源不在銀河系的中心,通常會存在大量黑洞。這引起了人們對IMBH是罪魁禍首的希望,但首先必須排除X射線耀斑的另一個可能來源: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中的中子星,在加熱到很高的溫度后會冷卻。中子星是一個壓碎的殘余爆炸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