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成績不能決定高考的成績,但是高一的成績對高考的成績會有很大的影響。
高一功課多,難度多,進度快。有些同學一時半會不適應高中課程的學習,或者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視。一些高中生高一時耽誤了學習,成績拉下來了,名次往下掉。但是如果努力,到高二高三適應了高中學習;學習進度也沒高一那么快;尤其是在思想上引起了高度重視之后。學習還是可以慢慢趕上來了的。
有些刻苦努力又方法得當?shù)耐瑢W,到高考的時候成績甚至有大幅度提高,比之高一有根本性的改變,這種情況,作為高中老師,我們親眼見證過很多。所以高一成績一般的同學,到后面后發(fā)制人趕上來,高考成績有大的變化和突破,最后考上很好的大學,這個很有可能。
為什么說高一的成績又對高考有很大的影響呢?一是高一基礎打好,至少達到中等程度。高二高三才能有沖勁。否則到高二高三還要去惡補高一的知識,高考成績肯定要大打折扣,至少比中等基礎的同學提升要難很多。
二是高一所學內容多,所有科目至少都學了一半。比如數(shù)學高一所學內容就占整個高中的六成。如果高一基礎不打牢,完全是零起點,后面兩年想考一本就比較難,如果還想考211、985的大學根本就不太可能,除非是智商和毅力超常的人。
綜上兩點,所以高一盡量克服困難,打好基礎,多學一點知識,哪怕是搞個中等成績,基礎好一點,知識盡量掌握多一點。后面都會輕松很多。起點不同,最后沖刺能達到的高度也截然不同。
盡量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以求高考獲最大收益。
重視語數(shù)英的學習。高考語數(shù)英三科各科150分的滿分,是其他科目的1.5倍。那么我們在這三科上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應該也是其他科目的1.5倍才合理。要想高考得路,從高一起就重視這三科的學習,多花時間和功夫。這一方面,我們高一的同學還不太懂其中的利害關系,家長務必提醒自己的孩子,不平均使用力量,要學會突出重點學科。另一方面,語數(shù)英基礎打到中等及以上,后面趕起來會輕松很多。
分科后準備選的科目與非選科目,在時間和精力上盡量也要區(qū)別對待。鋼要用在刀刃上,學會用巧勁。會讓我們的學習輕松很多。比如你打算選理科方向,那么物理和歷史所化的時間就要區(qū)別對待,物理要搞熟搞透。如果準備選偏文方向,歷史就多花點功夫。如果是選物化生三科,應該是物理比后兩科又要多用點功。其他亦是如此。
剩下的高考不考的科目怎么辦?高一高二非高考科目,還是要認真好好聽課,及時按質按量完成作業(yè)。爭取一次就學好,學考各科盡量考到95或者90分以上。一是不要到學考時回頭惡補非高考科目,以免耽誤時間和精力;二是為什么非高考科目也盡量要考高分呢?優(yōu)秀的同學評省三好學生,優(yōu)秀干部要看各科學考分數(shù);高校的綜合評價保送生就更要看平時和學考成績了;以及打算出國留學的同學,前面的這些都很重要。
故事分析:
我上初中的時候,成績一直都比較不錯,基本保持在班級前十的位置。在我讀高一的時候,為了獎勵我初中的優(yōu)異表現(xiàn),家里購買了一臺電腦。那是互聯(lián)網還未普及的年代,馬云在推銷他的互聯(lián)網產品被各種拒絕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網吧剛剛出現(xiàn),卻還未興起。
沒記錯的話,那臺電腦的CPU是賽揚586吧,總之很古老的機型了。這臺古老的臺式電腦,在我半打聽半摸索的情況下,讓我順利地在電腦中安裝了幾個游戲,其中最讓我癡迷的,便是《暗黑破壞神2》。
精力就像有限的種子,當你把它全部撒到娛樂上,那么學習的土地就會變得貧瘠。剛讀高一的時候,我的成績還是處于前五到前十的水平,可是僅僅一兩個月時間之后,我的成績就差不多快要墊底了。
我們都知道,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過程,尤其是理科,基礎知識沒有掌握,那么后續(xù)的內容根本無法理解。剛開始是因為上課走神、開小差。在發(fā)現(xiàn)成績下滑之后,我也很著急,上課也試圖努力聽講,可是缺失了基礎知識,后期聽課完全就是云里霧里的,聽不懂了!
我的父母也發(fā)現(xiàn)了情況不對勁,可是有什么辦法呢?老師無法單獨給我一個人開小灶,把之前的內容給我重新講一遍!照這么下去,我是沒有可能考上大學的,老師甚至找我談話,問我有沒有意愿分流進入技校。
對于成績長期處于前端的我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臨近期末考試的時候,家里并沒有過分責怪我,而是每天都給我上課!不是學習知識,而是學習道理,以及關于未來的猜想。(學習不好以后你能做什么之類的)
具體都講了些什么我已經忘記了,只記得每天放學回家先聽課,記筆記,反省。那段時間的家庭課,讓我的確開了竅,我自己有強烈的學習意愿,也付出了行動。不過很遺憾,生活不是小說,短短個把月難以讓我把缺失的知識完整補上,后期的課堂聽講效率也十分低。
期末考試,倒數(shù)第二!那個時候,家里替我做了一個決定,留級一年,重新讀高一。我回到了老家,重新開始。由于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加之一整年的懵懂學習,再次接觸高一的課本知識,對于我而言,反而感覺十分簡單了。
學習便是這樣,開了個好頭,越學越簡單,越簡單也就越是有趣。我的成績再次回到了前五,并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一直保持了下去,在高考結束之后,我順利地考入了大學。遺憾的是,當初我的第一志愿重慶大學沒能考上,差了一點點而已。
當初若沒有果斷留級,我想我的未來會走向另外一個方向吧!當然,不是每個人的情況都一樣,成績差不代表基礎完全不行,只是有遺漏的知識點及時查缺補漏就是。但是絕對不能讓這種知識盲點累積過多!當量變到質變,結果便是上課乏味,無法聽進去老師在講什么,產生更多的盲點,直到完全放棄!
總結語:
高一時的成績只是一個基礎的指示作用,與高三成績還有很大的差別,與高考的成績相比那相差就更大了。高一年級有些學校還沒分文科或理科,很可能是8科或9科的成績。有些省份是新高考模式,選科是語數(shù)英+物理或歷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學的模式(3+1+2),但無論怎么樣,選科前與選科后會有很大的差別,因為有人的思維偏理科,有人的思維偏文科,分科后對有些學生來說排名會明顯靠前。
當然,有些人排名會落后一些。以我兒子為例,中考成績在學校排名大概是650名,選擇理科班學習后成績排名在300名內,幾次都考入200名內,而且排名整體上還在上升。顯然他是有偏理科的思維,然后學習得法,所以進步比較大。
高一年級入校再到高考,還有2年多,這個時間長度對于一個高中生來說,有足夠的時間來變化,“一切皆有可能”!有些人成績變得更好,但是多數(shù)人可能沒有適應高中的學習特點、沒適應新老師的風格而在心理上有落差,成績從而滑落,甚至一落千丈!
我舉一個例子,2016年我接手了一個普通文科班,班上有個學生叫彭延南,這位同學比較喜歡數(shù)學老師,在2018年的高考中也許是文科數(shù)學比較好考,也許是這位同學確實進步很快,最后他的高考成績是150分滿分!當年我校文科數(shù)學滿分的只有2人,來自于普通班的彭延南同學就是其中之一,你說他的成績變化大不大?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高一的成績是高二學習的基礎,高二的成績都決定不了高考,高一成績就更不可能決定高考了。但是,無法否認的是,高一成績很好,對于高考成績好有很大的正相關。因為高一學習成績就很好,說明這位同學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有著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有好的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品質,而這些在接下來的高中學習中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