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評價道:“嚴瑾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嚴謹。”
這位人如其名的人物正是南京市拉薩路小學的校長,是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獲得者的嚴瑾,也是本期中國教育電視臺與科大訊飛聯(lián)合出品節(jié)目《校長來了》的嚴瑾。
2010年,嚴瑾開始正式全面接管拉薩路小學的教學與管理工作,從前任校長周榮華手中接過教育的接力棒。剛剛接手作為老牌名校的“拉小”,嚴瑾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將拉小打造成具有品牌效應的學校?
帶著這個問題,嚴瑾開始了教育教學改革。
傳統(tǒng)的教學實踐,往往是學生坐下課堂上聽,老師在講臺上激情昂揚。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但凡細細回顧就能發(fā)現(xiàn),這種缺乏互動、缺乏關系的教學現(xiàn)場,教學效果往往是枯燥的、乏味的。
那么如何才能在“嚴瑾”之中打破常規(guī),既能夠符合國家對于教育教學的規(guī)定,又能在方圓之中賦予變化與靈動呢?
嚴瑾在《校長來了》節(jié)目中特別提到“學程周”的課程設計。”學程周“是拉薩路小學創(chuàng)造性提出的基于特定主題、為期一個星期的校本課程。在這個課程當中,學生們不需要帶課本,不需要每天背著重重的書包,也不需要圍著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團團轉(zhuǎn)”。
因為在這一周當中,所有學生的任務都只有一個。例如,在“讀城學程周”,老師們希望學生們走到南京市的各大名勝古跡身邊,到博物館、老街巷當中去,品讀南京市的城市風味與城市節(jié)奏,去找尋城市的歷史印記與城市的獨特品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要根據(jù)學習目標,通過資料查詢、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學習,并最終呈現(xiàn)自己的學習成果。
在這樣打破常規(guī)的學習設計中,學習的時空場域不再局限于校園這一單一場景,而是觸及到了知識發(fā)生、延續(xù)、傳承和再現(xiàn)的現(xiàn)場。
“親近自然”“認識社會”“觸摸歷史”“學會生活”......面對一個個不同的主題,學生們可以發(fā)揮自己的知識積累和學習自主,在不同課題下完成一個個小研究。
在“學程周”的課程設計中,可以看到,學生時代的孩子們喜歡在“玩中學”的學習方式,得到了有效關注。
以往,教學改革所關注是僅僅只是如何提升老師的質(zhì)量和教學的水平。這樣的教學改革在初期確實能提升學校的教學,但能夠長期穩(wěn)定地提高學生的知識吸收效率嗎?
嚴瑾漸漸發(fā)現(xiàn),改革方向上存在的偏移應當值得被關注。在《校長來了》節(jié)目中,嚴瑾說道:“當我們把改革的著力點由老師的‘教’轉(zhuǎn)向?qū)W生的‘學’,我們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改革有了更清晰的目標。”
“學程周”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針對課堂教學的大力改革,也是嚴瑾出于“如何讓學生更有效地吸收知識?”“知識學習的方式如何讓更有趣?”的實踐探索。不少小朋友在這樣的活動中,完成了從膽怯生澀、自我,到表達能力提升、合作意識強化、分享意愿顯現(xiàn)的轉(zhuǎn)變。
“學程周”的課程設計還體現(xiàn)了對學習延續(xù)性的考量。
嚴瑾認為,僅僅對學習方式予以關注是不夠的,還應當注意到學習的歷程,注意學習的延續(xù)性。
在小學六年的學習中,拉小每學期都會開展“學程周”,但對于不同學生,“學程周”的預期目標有所變化。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感受自然、關注自然,體會與自然的共生共處是主要目的,而走進社會、體悟家國情懷則是面向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要求。
不割裂、不生硬,隨著學生學習特點的變化適時改進變化,是嚴瑾對于教育改革的新目標,將學習融入到不同年級的全過程,是嚴瑾對“學程定制化”的設計,也是對學生學習歷程的規(guī)劃。
在拉薩路小學校園中,有一棵神奇的“五子樹”,五根枝干發(fā)端于同一個樹根。嚴瑾在《校長來了》節(jié)目中說,她很喜歡這棵樹。它不僅代表著不同學生的差異,也代表著學生的共性特征。
她說,園丁就是平等地對待每一棵“樹”,又要尊重每一棵“樹”的不同,從“樹”出發(fā),為“樹”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