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好,我是教育新聞網的客服熊熊,今天為大家說一下這個開在心田上的花作文500字,寫景作文無處下手?心田花開8招學會寫景寫作相關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開在心田上的花作文500字,寫景作文無處下手?心田花開8招學會寫景寫作的方法步驟:
1、把握風景特色。
2、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不同的時代,風景的特點也不同。宋代詩人楊萬里說得好:“畢竟六月中旬西湖的景色和四時不一樣?!?/p>
3、第三單元的課文一年四季都在寫:春天,“草從土里偷偷地冒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夏天,“山坡上的沙質細草長成濃密的毛發(fā),林帶上的淡綠色煙霧凝結成黑色的長城”;秋天,“草在蟋蟀里更撩闊”;冬天,“有些地方雪比較厚,有些地方草色還露在外面”,“一個是白色,一個是暗黃色”。同樣的植被在不同的季節(jié)展現出不同的魅力。
4、把握景物特點是寫好這類文章的前提。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景物,把觀察的東西記在心里,這叫“默默觀察,知根知底”。同時,風景要仔細對比。風景的特點是客觀的。部分學生描述的景物相似甚至相近的主要原因是沒有仔細觀察景物,不善于通過對比發(fā)現和把握事物的特點。
5、成功的特色景物描寫是作者深入觀察、反復比較的結果。因此,在觀察過程中,學生要善于把握景物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色彩、形狀、聲音、氣味的獨特變化,從而把握景物的特點并加以描述。
6、為此要注意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季節(jié)的變化會引起景色的變化,每個季節(jié)的景色都有自己的特點;第二,注意時間變化的特點:有些景色往往在不同的時間有自己的特點,在白天、晚上、早晨和黃昏時,景色被涂上不同的顏色;三是要注意氣候的不同特點:同一個景物在雨、風、霧、雪中表現出不同的景觀;第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北、城、國、高原、平地。不同地區(qū)有自己不同的風景特色,要體現地方色彩。
7、魯迅在指導青年作家時指出:“現在世界環(huán)境不同了,藝術上一定要有地方色彩,才不至于千篇一律。”他還說:“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繪畫的美感和力度。他們在自己的地方長大,習慣了,或者沒有任何感覺,但其他地方的人很特別?!?/p>
8、選擇一個描述性角度。
9、要描繪風景,就要選擇合適的觀察角度。對于同一個風景,同一個景點,由于觀察角度不同,對風景的印象也會不同。選擇描述角度,首先要建立觀察角度。根據表達的需要,應指導學生用定點觀察和動點觀察的方法,或遠看、抬頭或俯視的方法,觀察和描述景物的獨特特征。
10、1.定點觀察:即觀察景物的立足點是固定的。所謂立足點,是指人們觀察事物時所站的位置。我們去一個景點,有固定的落腳點,視線隨著身體旋轉,上下左右移動,這樣就可以從多角度一層一層地寫風景:抬頭、低頭、環(huán)視、遠眺,從而把風景寫得清晰、生動、逼真,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11、用定點觀察來描繪景物,學生要明白:一是要注意選擇正確的立足點,在最能代表所描繪的對象并產生最佳藝術效果的地方,要選擇立足點;第二,要把立足點說清楚。
12、2.風景一步一步來:指落腳點隨著行蹤的變化而變化,邊走邊看,走到哪里就看哪里,一步一步寫下風景。是定點觀測的連續(xù)性。
13、學生用這種方法寫作時,要注意清楚地改變和交換立足點。如果解釋不清,讀者就會陷入迷霧。第二,注意風景的特點來描述,不能寫成“流水賬”。一方面,從不同的角度看當地的風景要有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所有的局部景物加在一起應該反映出被描述對象的一般特征和特點,這樣景物的描述才能成功。
14、3.分散觀測:是在一定范圍內選擇幾個景點分別進行觀測,是定點觀測的分散。以老舍《濟南的冬天》為例。古濟南風景秀麗,素有“逢春家家插柳”“一城有山半城有湖”之稱。如何才能更好地將這些美景展現在讀者面前?風景的角度有問題。
15、老舍先生首先給讀者鳥瞰了整個城市,得到了全貌(第二段)。然后他讓讀者充分看到了雪后的群山和落日(第三段和第四段)。最后,他帶領讀者來到垂柳畔,體驗了“水不凍,卻在綠浮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越來越清越綠的水景(第五段)。
16、就每張圖片而言,采用定點觀測的描述角度,就三張圖片而言,對景物和散點觀測也采用移動腳步的描述角度。這樣,從定點到動點的書寫,從山到水的書寫,層次分明,脈絡清晰。
17、自然,這是各大層面之間的事情,但僅從各大層面的內部來看,還是有異同的。比如從俯視的角度寫太陽下的濟南,從仰視的角度寫被小雪沾染的山景,筆法生動靈活。
18、安排描述順序。
19、景物描寫也要注意描寫的順序。恰當的順序可以使描寫清晰自然和諧,繁而不亂,繁而不雜。
20、1.根據景物的方位順序(即空間順序)。每一種風景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要讓學生按照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由內到外(或由外到內)的方位順序,選擇一個地方觀察描述風景的情況和風格,這樣風景的畫面才能有條不紊地展開。
21、比如《濟南的冬天》寫場景時,既有遠近,也有大有細,往往是由近及遠,由細及大,或由遠及近,由大及細,這樣才能緊密聯系,促進自然。比如第五段的景色,是由近到遠,由細到大:先是水熱氣騰騰,然后是水藻,然后是垂柳,再從水面以上到半空中和天空。
22、第四段描寫的是由遠及近,由大及薄的風景:先是城外,然后城外的山坡,再是山坡上的村莊,然后是村莊屋頂上的積雪。這種寫作既符合敘事空間秩序,又符合讀者的視覺需求。距離和大小相適應,這樣風景要么一百里,要么一百里。
23、2. 按時間變化的順序(時間順序)寫景。不同季節(jié),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時刻不同,景物的色澤、顏色、情狀也不會是同一個樣子。因而,我們要引導學生按照時間的變化推移,去勾畫景物的不同畫面。
24、如朱自清在春雨圖里,不但采用了空間順序由城內寫到城外,而且又運用時間順序由白天寫到傍晚再到上燈,時空兼用,共同勾畫出春雨圖安靜、和諧的“獨特的美”。
25、巧用聯想、想象和多種修辭
26、朱自清的《春》寫得令人欣喜、陶醉,可謂神妙之筆,因為作者把觀察和聯想、想象等思維活動結合了起來,由果園中滿樹的果花,想到“仿佛樹上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27、老舍先生的思維則更為奇特,把濟南城外山坡上積雪與草色錯雜的“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的景象聯想成“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并進而別出心裁地想象到“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樣由實到虛,再造出新畫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麗,使文章的境界開掘更深。
28、如此一來,也調動了讀者的想象,使人如臨其境。
29、聯想、想象的這種神奇效果和作用,實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悉心玩味、體會并借鑒學習,同時也要教導學生通過閱讀積累,不斷提高語言素養(yǎng),豐富自己的詞匯,學會多種修辭手法在景物描寫中的靈活運用。
30、學生學習《春》時,要讓他們看到,作者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用擬人描畫出繁花似錦、競相開放的圖景;寫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用比喻和排比寫出春雨細密、閃亮、綿長的特點;寫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用比喻表現春風和煦、溫柔的特點。
31、文章最后,作者連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從剛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再到健壯的青年,寫出了春天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耐人尋味。讓學生體會到文章中,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于擬人,結于擬人,其構思布局、修辭潤色皆具匠心,使文章讀來滿口余香,令人過目不忘。
32、調動各種感官體驗和感悟
33、學生觀察景物,習慣用視覺去感受描摹,結果文章猶如一幅靜止的并無生機的平面畫作。如果學生能習得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的方法,那么文章就會生動許多。
34、著名作家余光中說:“我們期待的散文,應該有聲、有色、有光?!?/p>
35、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視覺寫“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覺寫“花里帶著甜味兒”,還用聽覺寫“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
36、這樣一幅立體的春花圖就展現在眼前,活生生的“滿園春色關不住”!在描畫春風圖時,為突出春風的和煦、芳香和悅耳,首先借助觸覺寫“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其次借助嗅覺寫“新翻的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最后借助聽覺寫鳥兒“清脆”“宛轉”的鳴聲和牧童“嘹亮”的短笛聲。
37、這樣,從多方面,把無形、無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味,具體生動,美妙感人。
38、烘托映襯,使景物形象更為鮮明
39、要寫好景物,還得運用烘托映襯之法。當然,這種方法的實際運用最初對學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難的,但只要教師指導有方、點撥得當、訓練恰當,假以時日,學生是不難掌握的。
40、如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以矮松的青黑,映襯樹尖上頂著的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鮮明悅目,都是映襯的妙筆。
41、文章中說到的“黃草山”“小灰色樹影”,應該說它們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是作者把它們放在“空靈的藍水晶了”里一映襯,這些物象也就顯出它們的美來了。的確,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別的景物一映襯,就顯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別的景物映襯起來,就顯出美來了。所以我們在寫景時適時巧妙地運用烘托和映襯,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42、當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經和別的景物映襯起來,反倒失去原來的美了,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
43、“在方寸的象牙版刻一篇《蘭亭序》,至今還有藝術品之稱,但倘將這掛在萬里長城的墻頭,或供在云崗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見了,即使熱心者竭力指點,也不過令觀者生一種滑稽之感?!?/p>
44、這樣看來,學生在進行景物描寫時,烘托和映襯的方法還需慎重使用。
45、因此,要把景物寫好,關鍵不單在映襯,還在映襯得法。映襯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為神奇。
46、融情于景,表達主觀感受
47、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斷言“一切景語皆情語”。說到底,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達意。
48、“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點明了情與景的關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沒有喜怒哀樂、愛憎褒貶的,但作者帶著情感(如歡樂、悲傷、苦悶、煩惱等)去觀察描寫時,便賦予了景物鮮明的感情色彩。
49、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說的就是景物的色彩是由感情色彩決定的,不是晴天都明媚,陰天都悲涼。同一個場景,同一種自然風光,在不同作者的眼里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主要是作者的不同感情,通過不同物象的細節(jié)描寫反映出來的。
50、同為秋天,何其芳說:“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字里行間溢滿豐收的喜悅;馬致遠卻說“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極力渲染蕭瑟蒼涼的氣氛,以表達游子的鄉(xiāng)愁。我們也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寫中,使之懂得流動著情感的語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51、因此,要讓學生在寫景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體,使讀者產生共鳴,進而給讀者帶來愉悅之情、陶醉之情,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52、動靜結合,虛實相生
53、以靜止的景物和動態(tài)的景物相互映襯,可以使景物更具活力和真實畫面感,以動寫靜更顯寂靜,以靜寫動更顯動感,會使景物靈魂活潑。如《社戲》(魯迅)中“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句中以靜止的山來寫飛速前行的船,寫出“我”與小伙伴月下行船去看戲時的愉快迫切的心情。
54、靜景和動景是客觀存在的。高山、花草、樹木及建筑物等,在我們平時的觀察中往往是處于靜止的狀態(tài),而聚散的云彩、風雨中搖曳的花朵、樹葉和小草等卻處于活動、變化的狀態(tài)。學生觀察和描寫景物時,既要注意它的靜態(tài),又要注意它的動態(tài)。
55、若只寫靜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wěn)定。動筆時,需把這兩者結合起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兩相對比,相互映襯,這樣繪景才會生動、活潑,寫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今天文章就到此結束了,希望本文的內容能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