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主要表達了不畏強權,忠貞不屈,愛國且不向挫折屈服低頭的精神。蘇武不畏艱難,長年累月與惡劣環(huán)境做斗爭的生存勇氣,展現了其堅韌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品質。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單于即位,尊稱大漢為丈人,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酬謝單于。
正當蘇武一行人準備返回漢朝時,遇上匈奴內亂。蘇武等人被扣下,并被強迫他們歸順匈奴。單于先是派衛(wèi)律用金錢和官位去游說蘇武,但都被嚴辭拒絕。單于見蘇武如此不識抬舉,便下令把他關進斷水斷糧的露乾坤穴。蘇武被關進地穴后并沒有屈服,他渴了就喝雪,餓了吃身上的羊皮襖。單于見蘇武如此倔強,不忍殺他但又不愿放他。于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北海一帶去牧羊,并要求他惟獨等羊生了小羊后才干回大漢。蘇武到了流放地才發(fā)現羊都是公羊,他只好留在此地拄著漢廷的符節(jié)放羊。十九年后,漢朝使臣從蘇武的同伴口中知道了他的情況。這才把蘇武從北海接回長安。
蘇武牧羊的啟發(fā)1、堅守心中的信念。蘇武在出使匈奴時,因“虞常事變”被扣押。在危難之中,蘇武處處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利益,既傳達出他對匈奴的修好之愿,又表現了他決不“屈節(jié)辱命”的必死決心。面對威逼利誘,他從容處之。面對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他仍然沒有屈服,憑借堅韌的意志和信念,依舊“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漢朝使者身份。
2、對祖國的赤誠忠心。悠悠十九年,蘇武飽經風霜,歷盡艱辛,始終堅守著捍衛(wèi)漢廷的諾言,即使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他的愛國之心仍赤誠可鑒。蘇武何以如此堅定?正是源自他為祖國手拋頭顱、灑熱血的赤膽忠心,源自他堅貞不屈、守節(jié)不移的高尚民族氣節(jié),也正因為如此,蘇武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千古傳唱。
來源:高三網
能發(fā)現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上課前補上這部分的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絆腳石”。這樣,就會順利理解新知識,相信通過蘇武牧羊的精神是什么 有哪些啟發(fā)這篇文章能幫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時候,也歡迎感興趣小伙伴們一起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