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苻堅。苻堅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氐族。前秦第三位國君(357年—385年在位),秦惠武帝苻洪之孫、丞相苻雄之子。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苻堅。秦宣昭帝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漢人王猛,推行“休養(yǎng)生息,加強生產(chǎn)”政策,實現(xiàn)國力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泯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quán),成功統(tǒng)一北方,并攻占了東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建元十九年(383年),揮師南伐,發(fā)動淝水之戰(zhàn)。意圖泯滅東晉,一統(tǒng)天下。最終敗給東晉謝玄率領(lǐng)的北府兵,導(dǎo)致前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獨立。
草木皆兵的故事公元4世紀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堅統(tǒng)一了北方黃河流域。符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fēng)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tǒng)一南北。
公元383年5月,苻堅征集了80多萬人的軍隊開始進攻東晉。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guān)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zhàn)派決意奮起抵御。當時,晉軍將領(lǐng)是謝石、謝玄和劉牢之,總數(shù)惟獨8萬人。
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今安徽壽縣)后,苻堅親自率領(lǐng)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推斷,認為晉兵力不足,不堪一擊,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只要他的后續(xù)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于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來是東晉的官員,對東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見到謝石后,報告了秦軍的布防、兵力情況,并建議晉軍在前秦后續(xù)大軍未到達之前突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謝玄經(jīng)過一番商量,就派北府兵名將劉牢之率領(lǐng)精兵五千人,先對洛澗的秦軍發(fā)起驀地突擊。守在洛澗的秦軍,不是北府兵的對手,牽強抵擋一陣,就潰不成軍了。
洛澗大捷,大大鼓勵了晉軍的士氣。謝石、謝玄一面命令劉牢之繼續(xù)援救硤石,一面親自指揮大軍,乘勝前進,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南)東岸。于是,把人馬駐扎在八公山邊,和駐扎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即將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jié),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的一片。苻堅在城樓上一眼望去,只見對岸晉軍一座座的營帳排列得整整齊齊,手持刀槍的晉兵來往巡邏,陣容嚴整威武。再往遠處看,對面八公山上,隱隱約約不知道有多少晉兵。其實,八公山上并沒有晉兵,不過是苻堅心虛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晉兵了。隨著一陣西北風(fēng)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shù)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么能說它是弱兵呢?”
兩軍對峙時間一長,就會對晉軍不利。于是,謝玄用激將法讓苻堅后撤,以便讓晉軍渡過淝水,決一死戰(zhàn)。約定渡河的時刻到了,苻堅一聲令下,苻融就指揮秦軍后撤。他們本來想撤出一個陣地就回過頭總攻。沒料到許多秦兵一半由于厭惡戰(zhàn)爭,一半由于膽怯晉軍,一聽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來了。
謝玄率領(lǐng)八千多騎兵,趁勢飛快渡過淝水,向秦軍猛攻。此時,朱序又乘機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前秦軍隊頓時大亂。晉軍趁機渡過了淝水,秦兵拼命逃跑,苻堅被箭射傷,只帶了十多萬人逃回長安。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后,前秦瓦解,北方又重新分裂。
感謝閱讀,以上就是成語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希翼為大家整理的這篇成語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誰內(nèi)容能夠解決你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