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流行是反思人類和人類犯錯的地方的好時機。根據(jù)一項及時的新研究,人類對全世界動物種群的影響是人畜共患疾病傳播的直接原因。
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通過狩獵,貿易,生境退化和城市化對自然界的持續(xù)利用,已經改變了哺乳動物的種群并導致了傳染性動物疾病的蔓延,這種疾病可蔓延到人類。
這一切都與鄰近性有關,隨著人類社會繼續(xù)蠶食自然世界,與野生生物的更多接觸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病毒溢出的風險。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流行病學家克里斯汀·約翰遜說:“隨著自然棲息地的減少,野生生物與人的接觸越來越緊密。野生生物也在改變其分布,以適應人為活動和自然景觀的改變。”
“這加速了野生動物疾病的爆發(fā),使我們處于大流行的危險之中。”
現(xiàn)實世界已經非常了解。在上個世紀,來自野生動植物的傳染病迅速蔓延,新的結果表明,最豐富的哺乳動物是問題的很大一部分。
通過比較截至2013年的有關野生和馴養(yǎng)哺乳動物的數(shù)據(jù)以及可以傳播給人類的病毒(稱為人畜共患病毒),作者證明了哪些相互作用使我們面臨最大風險。
最后,三組動物具有最大的外溢病毒風險。毫不奇怪,像牲畜一樣,馴養(yǎng)的動物與人類擁有者共享最多的病毒,是野生動物的八倍。
在這些野生生物中,似乎與人類共享最多病毒的生物是那些數(shù)量增加且適應人類主導環(huán)境的動物-蝙蝠,嚙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
話雖如此,據(jù)預測,即使是那些因棲息地喪失或過度開發(fā)而受到威脅的物種,其人畜共患病毒的數(shù)量也比由于其他原因而減少的物種多兩倍。簡而言之,當人類在周圍時,病毒溢出的風險似乎更大。而且,很可能我們一直低估了這種情況的真正危險。
“雖然我們闡明了在本研究期間已報道的人畜共患病毒的模式,但我們懷疑病原體外溢常常未被注意到,只有一小部分外溢事件擴展到隨后可發(fā)現(xiàn)的人群中。”作者寫道。
根據(jù)ICUN紅色名錄,截至2019年,全球四分之一的非馴化哺乳動物受到威脅。盡管城市化進程和人類活動確實減少了地球上動物的多樣性,但某些物種卻變得極為豐富,而這些物種通常像老鼠一樣,能夠很好地適應人類的行為。
約翰遜說:“我們必須真正注意我們如何與野生生物互動以及將人類與野生生物融合在一起的活動。”
“我們顯然不希望出現(xiàn)如此大規(guī)模的流行病。我們需要找到與野生生物安全共存的方法,因為它們不缺乏提供給我們的病毒。”